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7集课程复讲 |
夏慧容学长 |
|
一、孩子懒惰的根源是什么?孩子为什么生活没有规律? 1.孩子懒惰不是长大才养成的,所谓“少年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”。教育一定要越早越好,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修正。如:孩子见母亲在擦桌子,自己也拿起抹布在那里模仿。此时,家长很可能有两种处理方式,对孩子的影响也会不同: 其一:伟伟,你怎么这么小就这么懂得孝顺父母,还懂得擦桌子,真乖(孩子透过家长的多鼓励、多肯定,就会把他的潜能激发出来)。 伟伟,擦桌子假如四个边边角角都还仔细把它擦干净,那你这个桌子就擦得很完美了(一是肯定他的孝心,二是又教他做事的方法。) 其二:哎呀,你搞什么!走开,不要在这儿捣乱(家长推了孩子两三次以后,孩子就不会过来了)。 当父母的要抓住机会教育,不然会错过很多好机会,等到孩子都不会做家务了,那时候生气也于事无补。假如只让孩子把书念好,其它的什么都不用做,孩子会对自己做事的能力没有信心,他愈不信任自己的能力,就愈不敢去承担工作 ,愈不敢承担工作,会愈没有责任心。这都是有连带关系的,孩子多活动,对他的筋骨有很大的帮助。同时在劳动中,孩子会感受到,原来父母持家还真不容易。俗话说“习劳知感恩”,孩子真正付出、真正劳动,才知道感恩,才知付出者的辛苦。所以,不能让孩子不劳动,绝对不能让他养成懒惰的习惯。 2.孩子生活没有规律,跟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。现代父母给孩子钱在外吃早餐,但很多孩子却没有把钱转变成早餐,而是变成了打电动玩具或是色素一大堆的零食。孩子假如吃这些东西吃个半年、一年,体质绝对直线下降。所以为人父母要让孩子生活规律,自己要当榜样,要让他的三餐正常,家长要多付出一点。这些付出对孩子将是一生的影响,不管是他的身体还是榜样,对他都很重要。 3.要解决这些坏习惯,只要长一个善全部都能解决,那就是“百善孝为先”。这句话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;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,百善自然就开。例如:一个有孝心的人不会自私,一个有孝心的人不会顶嘴,“父母呼,应勿缓,父母命,行勿懒”。《弟子规》一个“入则孝”就解决所有小孩的问题,当他知道“身有伤,贻亲忧”,他不会生活颠倒,他不会没责任心。“德有伤,贻亲羞”,他会很勤劳,因为“亲所好,力为具”,希望能让父母欢喜,让父母安慰。孝心一开,除了对父母孝敬,对兄弟友爱。一个人真有孝心,他对其他人的父母也会有恭敬之心。这一分孝、敬会对一切长辈。 二、知恩报恩,请感念父母亲生育、养育之辛劳。 教孩子孝,首先要告诉他为什么要孝。所谓知恩才懂得感因,所以要引导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。 故事一:两堆白骨的故事:两三千年前有位圣者叫佛陀,他带着学生在郊外看到两堆白骨:一堆颜色比较洁白,一堆颜色比较灰暗。学生中有人有对此疑问请教佛陀。佛陀说,为什么两堆白骨,一堆比较洁白?一堆颜色灰暗?这堆颜色灰暗是女人的骨头。女人的骨头为什么比较灰暗?因为当母亲要怀胎十月,在怀胎十月过程,孩子所有的营养都必须从母亲的血液中输给小孩,当小孩的钙质不足,就必须从母亲的骨头当中渗出来,所以怀胎十月很辛劳。 活动二:“一日护蛋活动”:让孩子感受一下保护一颗蛋的感觉,孩子开始小心翼翼,到当天最后一节课,剩下没有破的寥寥无几。引导孩子:你们才守一天就守不住,假如你妈妈像你一样,每天蹦蹦跳跳,你一生出来这边青一块,这边紫一块。母亲十个月都要很谨慎的保护你,而且你的体重一天比一天重。 母亲在怀胎的时候会有生理反应,会呕吐,吃不下饭,但是母亲吃不下饭的时候,还勉强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。为了让她的身体有营养可以输给你,所以纵使她很难过,她也会勉强自己把食物吃下去。同时引导孩子不可以偏食,妈妈为了你都愿意把食物吃下去,你也应该回馈妈妈,不要偏食,该吃的、营养的要吃下去,让身体强壮,让妈妈欢喜。这样引导,孩子就会感同身受。 故事三:产房钢柱弯曲的故事:生产的痛比癌症还痛,很多癌症患者因承受不了而自杀,母亲承受的痛比癌症还痛。结果母亲把孩子生下来,最关心的是孩子健不健康。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可以把疼痛完全抛在脑后,这样的恩德我们一辈子都要记在心上。接着养育、教育,那更是辛苦。因为孩子假如晚上不睡觉,家里的人就必须轮番上阵,做接力赛,多少的夜里都是母亲辛劳让孩子入眠,陪着孩子熬夜;多少次的生病,都是父母在半夜当中带着孩子去看医生;多少天担心着孩子的下一餐怎么办。这些生活的压力,教育的重责,时时都担在父母的身上, 所以养育的功劳大过生育! 父母的恩德是一生都不可能报答得了的,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做为人子的孝道。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德,要起而去做孝顺的行为,能做到《弟子规》里一条,就尽到了一分孝心,统统都做到了,孝就做圆满了。 三.怎样落实“父母呼、应勿缓”? 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,因为一个人的道德、学问从他的一言一行能看出来。所以,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,对孩子影响很深远。孩子形成的是孝心、恭敬心,他学问就扎得也很好的根基。反之,可能形成的是傲慢,并可能因此而毁了孩子一生的道业。《大学》有提到,一个人要对国家、社会有贡献,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”,要“先治其国,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”。所以,孩子要能诚意、正心,他才能修身、齐家,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。要正其心,必须格物致知,格物就是革除物欲,革除坏气。而不耐烦、傲慢就是坏习性,从小就能够把这个坏习性转化掉,就是革物致旖 ,就能诚意正心。所以,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。 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转弯,要抓住原则,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。做父母的要引导孩子,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。当爷爷奶奶叫为人父母的我们时,一定要恭恭敬敬演给孩子看,习惯成自然,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,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薰染,就会在家庭形成风气。同时,学习要举一反三,要能从内心生起恭敬心,所谓心行一如,除了“父母呼、应勿缓”,对师长、上司也要“师长呼、应勿缓”、“长辈呼、应勿缓”、“上司呼、应勿缓”,从自己开始改变,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,整个地球都会变。心是根本,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心延伸出来的,当一个人的内心恭敬,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。所以《礼记》“曲礼”开头就说“曲礼曰,勿不敬”,对一切人、事、物都要恭敬。一个人对父母、兄弟、长者都恭敬,对父母交代的事,他会尽心尽力。当他对人敬、对事就会敬,对人恭敬,父母辛苦赚钱买的食物就不会糟蹋。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,对事、对物自然而然会升起恭敬心。所以,恭敬心很重要,当从内心感受到为人父母的辛劳,这辈子父母的恩德都报不完,绝对不能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,一句不恭敬的话。所以,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,自然而然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,我们的恭敬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了。 四、怎样落实“父母命、行勿懒”?进一步应该达到何种境界? 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能懒惰,答应了要赶快做。 首先,要和孩子一起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诲,有共同语言,就很好沟通。对此,为人父母者要反思:长这么大了,父母命令、父母交代的事,有没有行勿懒。面对亲友、父母,答应父母、亲友的事,反倒容易没做到,其原因是:对客户不守信就没有钱赚,对父母不守信还可以找找藉口。所以,人要反思!我们应该对父母更守信用,这才是正确的态度,对父母守信,还应该对一切人都要守信用。 如:刮胡刀的故事(忘了对父母的承诺,害得父亲已经生了好几天的气。所以,要确确实实需要被提醒,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)。 孟宗哭竹的故事(古代很孝子,不等父母命令,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需要,自己主动去做,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)。 江本胜博士水试验(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,可以影响水。当人有善的念头,水就会结晶的很漂亮。当人有善的念头,连肮脏的湖水都会变得清净) 所以,大自然跟人心是呈现一个互动,呈现动态。古代的孝子,能感动竹子,能感动考虎,凭的都是他们的孝心。 这样的好戏,我们应该继续演下去,只要我们能够学到老祖宗的孝心,一定可以让人生上演一出一出感人热泪的好戏。孟宗的母亲吃了竹笋煮的羹汤病就好了,真正的孝子能够让父母宽慰,让父母身体健康。 五、“父母教、须敬听,父母责、须顺承”该如何活学活用? “父母教、须敬听”, 父母教训时要恭恭敬敬的聆听,绝对不能一言九“顶“。假如父母训责时讲的十件事只有两件是真的,八件事是误会了,也不能马上顶回去。因为父母在训斥时正在气头上,作儿女的此时只要说“是”,可能父母本来火气很大,慢慢就消下去了。如父母情绪平和后,觉得骂过头了打圆场时,也要很自然的当作若无其是,要懂得顺势而为。当父母责备时都没回嘴,对儿女的误会,儿女都可以心平静气的接受,父母对儿女的尊敬、佩服也会提升,对儿女的信任也会提升,所以“父母教、须敬听”。但是,假如父母有心脏病,也要视情况而定,如:骂得很凶,心脏病已经要发作了,就不要站在那里“父母教、须敬听”了,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,是念念为父母着想,就会知道当下怎样进退才得当。 “父母责,须顺承”,父母有责罚,甚至有打,也应该欣然接受。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,自己的过失到底在哪里?有一次曾子犯了一个错,曾子的父亲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。曾子因为说“父母责,须顺承”,所以动都不动给爸爸打,结果爸爸出力过猛,把他打晕了。孔夫子讲曾子这样做不孝。因为父母在生气的时候,情绪比较控制不了,假如失手,刚好一棒打到头上去。儿子死了,父母谁最伤心。所以孔夫子说,“小杖则受”,拿小棍子可以乖乖的接受处罚;大杖用跑的,以前的人比较斯文,“大杖则走”。所以,看父亲拿起来的棍子可能会打死你,赶快跑!不能陷父母于不义,学圣贤学问要能灵活运用。 六、如何教导孩子体会父母责罚孩子的心? 父母在责罚的时候,在生气的时候,其实他的身体已经受伤了。发一次脾气要三天身体才会恢复正常,没有人喜欢骂人,骂人对身体这么不好。但父母是因为要让你记住这个教训,以后不要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,所以他宁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,也不愿意你学坏。你要能体恤父母这一分存心,为了让你的道德、学问能提升,不会堕落,他才要教训你,责罚你,你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分关怀、爱护。 母爱你的方式,有时候是对你轻声细语,有时候却是对你非常的凶,同样都是对你的这一分爱心,你要体会。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,这个脾气不能白发,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,所以我们记住这次错误,要懂得挨骂要能换得进步,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,要能“不二过”。这次被父母骂完了,一定要记住,下次不能再做让父母生气、伤心的事。 感恩教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